192
 
禪門探微







青原行思禪師

文╱編輯部  圖╱傳羽


  

  青原行思禪師誕生在吉州安城(約今江西吉安),俗姓劉,年幼即出家。此時正值初唐太平之世,社會安定文化騰達,佛法在中國,漸入天台、華嚴、法相、禪、律等各宗並舉而揚的榮景。

曹溪參學

  行思禪師個性沉穩而好靜,每當大眾集會討論佛法義理時,他總是靜靜地在旁聆聽,並不愛參與議論。年歲漸長,行思禪師聽說六祖惠能大師在曹溪住持,弘揚頓悟法門,度化眾生,參禮聽法者眾,法筵極為興盛。為了了生死,行思禪師決定前往曹溪,向六祖大師請益佛法究竟之意。

  踩著芒鞋,行思禪師翻過一座座山頭,從江西直至廣東,一路來到六祖大師門下。六祖大師身形雖然不很高大,但安詳靜默之中,散發著一種攝受人心的莊嚴與肅穆。

  行思禪師見到惠能大師之後,問道:「修行人應該要如何用功,才能不落階級?」階級就是層次,小乘的位階有四果,要想達到初果,就必須經過初果向,然後是二果向、二果……依此類推一直到達四果。從漸教來講,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六波羅蜜……都屬於階級。修證阿羅漢果,最快需要三生,最慢必須六十小劫;修證佛果,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,這實在是很長的時間。所以行思禪師問:「當何所務?」用什麼方法、下什麼功夫,可以不需要經過這些階段,而能很快契悟自己的本性,成道證果,達到解脫的境界。 六祖大師反問他:「你過去曾修習什麼法門?」是修漸修,還是頓悟法門?是誦經、持咒、禮懺,還是薰修其他法門?行思禪師回答:「聖諦亦不為。」所謂「聖諦」,就是希求解脫,希望證得無漏智慧、寂滅涅槃。以佛法來講,就稱為無為法。行思禪師的意思是:我連想求佛道,斷惑證真、轉識成智,連這些聖諦、第一義諦的最高境界,我都不為。一般人都認為佛是最高的境界,行思禪師連佛都不執著;不但不著有為法,甚至無為法等一切境界也都不執著。心當中一法不立,這就是最高的境界,不可思、不可議的境界。六祖大師聽後說道:「落何階級?」行思禪師回答:「聖諦尚且不為,哪裡還有什麼階級、層次呢?」心當中聖諦都不為,不但是魔不可得,連佛也不可得,心當中一法不立,了了分明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心當中就沒有階級、層次可言,戒、定、慧皆不可得。因為心中本自具足戒定慧,所以沒有階級,這是最高的境界。由此可見,行思禪師已經契悟實相的境界;但恐怕自己弄錯方向,所以專程來請六祖大師印證。六祖大師予以認可,便要行思禪師住下來,跟隨在身邊繼續用功。

得法受命

  六祖門下學人眾多,行思禪師的解行與修持,逐漸受到寺中同參們敬重,六祖大師特別器重他,便令師擔任首座。

  一日,六祖對行思禪師說:「自從世尊靈山付囑,傳授衣法以來,歷代祖師無不一貫相承,師資道合,衣法雙行,衣以表信,法乃印心;今日我已知道你盡得契會,深得法印,既有得法之人,何愁後人不信?自從我受五祖傳付衣缽以來,經歷許多的艱難險厄,幾次命如懸絲,朝不保夕。日後人心更不如今,執著事相而想要爭奪衣缽之人,也會更多,所以這袈裟,今後就留鎮山門。」六祖交代後,又勉勵行思禪師:「既然你已經開悟,應當分化一方。希望你立定志向,紹繼佛祖道統、化導眾生,勿使頓悟法門為之斷絕。」行思禪師聽從六祖大師的指示,便回吉州,在青原山靜居寺弘法度化,門下學人雲集,禪風大振。

尋思去

  六祖入滅之前,座下有一沙彌名希遷,曾請示師:「和尚百年之後,希遷應當依止何人繼續用功?」六祖答:「尋思去!」不久,六祖大師圓寂了,希遷便日日於閑靜處靜坐。

  當時的首座法師見了,十分納悶,便問他:「六祖大師已經入滅,你在此空坐是為了什麼?」希遷回答:「我是依著六祖大師生前遺命,所以在此尋思。」首座法師聽後,略一思索,不禁莞爾,向他說道:「你有師兄行思和尚,現今於吉州住持弘化,你的因緣在那裡。六祖說得很清楚,是你自己迷惑了。」希遷這才恍然大悟,到六祖大師塔龕前頂禮辭別之後,隨即前往靜居寺參禮。

  希遷到後,行思禪師問他:「你從哪裡來呀?」希遷答:「曹溪。」師又問:「你在那裡得到什麼呀?」希遷回答:「學人未到曹溪前,也沒有失去什麼啊!」師又問:「既然如此,那你去曹溪做什麼?」希遷答道:「若不到曹溪,爭知不失?」

  希遷反問行思禪師:「曹溪大師還識和尚否?」師問:「汝今識吾否?」希遷回答:「識。又爭能識得?」行思禪師默許地說:「眾角雖多,一麟足矣!」

  希遷又問:「和尚出嶺多少時?」行思禪師說:「我卻不知,汝早晚離曹溪。」希遷說道:「希遷不從曹溪來。」行思禪師說:「我亦知汝去處也。」希遷回應:「和尚幸是大人,莫造次!」

  過了一陣子,行思禪師又再問希遷,問他:「你從哪裡來呀?」希遷直言:「曹溪!」行思禪師舉起手上的拂子,問道:「曹溪還有這個嗎?」希遷回答:「非但曹溪,西天亦無。」行思禪師再問:「子曾到西天否?」希遷答道:「若到即有也。」行思禪師追問:「未在。更道!」希遷回答:「和尚也須道取一半,莫全靠學人。」行思禪師說:「不辭向汝道,恐以後無人承擔!」

  在行思禪師的教導下,希遷日日研幾精要,心契玄奧。行思禪師知道他的根機因緣已然成熟,有一天將他找來,託付一封書信送到南嶽去,交給同是六祖門下的懷讓禪師,並吩咐他:「送完信後趕快回來,我這裡有把鈍斧頭,要留給你住山用!」

  希遷知道行思禪師的慈悲用心,送信一事,猶如最後的點撥勘驗,因此到達南嶽後,並未呈交書信,而直接問:「不慕諸聖、不重己靈時如何?」南嶽和尚說:「這個問題太高深了,何不向下問?」希遷回答:「寧可永劫沉淪,不慕諸聖解脫。」和尚默許,希遷即禮拜告辭。

  回到青原山靜居寺,行思禪師見到他,問道:「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,書信有送到嗎?」希遷回答:「信亦不通,書亦不達。」接著又說:「先前和尚允諾要給我一把鈍斧頭,讓我住山用,現在就請領吧!」禪師垂下一足以示意,希遷便恭敬作禮,告假後,前往南嶽。

曹溪意旨

  行思禪師得法後一直駐錫在青原山弘揚禪法,天下學人往往不辭千里跋涉,前來參學請益。如六祖門下的荷澤神會大師,也來到靜居寺參方。師問:「你從什麼處來?」神會答:「曹溪。」師又問:「曹溪意旨如何?」神會立即站起來。師說:「猶帶瓦礫在。」神會問:「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麼?」師回答:「設有,汝向什麼處著?」有僧人問道:「如何是佛法大意?」行思禪師回答:「廬陵米作麼價?」以令學人參悟。

  行思禪師一生度人無數,誨人不倦。當年親從六祖大師付囑傳授的靈山意旨,除付法石頭希遷禪師之外,門下尚有許多傑出的弟子,百年之後,化化不絕,慢慢燈分三家──曹洞、雲門、法眼三宗,都出自石頭希遷禪師門下,可謂應了當年菩提達磨大師「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」之語。於唐開元二十八年(740)十二月十三日,師陞堂告示大眾之後,跏趺示寂。唐僖宗賜諡曰「弘濟禪師」。

 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