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 台 山 月 刊 114 期 |
|
佛法小常识 |
三衣、钵、具、锡杖 ──从佛陀的日常行仪,看见如来的标帜 文/编辑部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:“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 三衣 ![]() 衣的割裁之所以状如田畦,乃为藉相表法,比喻持守净戒的比丘,为人世间的福田,能令善信植福增慧;犹如世间的禾田,能够生长苗稼,资养形命,故名之为“福田衣”。 三衣为比丘、比丘尼所著的袈裟,应法而作,又称法服。三衣有大衣、七衣、五衣之别,是三世诸佛贤圣的标帜。 经云:三衣为“菩提上首”,佛弟子顶戴奉持,乃至于恭敬供养,福报无边,道种绵延。 《悲华经》载,释迦如来昔为大悲菩萨时,曾于宝藏佛前,誓愿于己成佛之时,袈裟能成就五种殊胜功德。一者,若佛弟子,于一念中恭敬袈裟,必至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之位,得不退转。二者,诸天龙神鬼、人及非人,若能恭敬赞叹供养袈裟,即得不退三乘之中。三者,若有鬼神及人,为饥贫所迫,持袈裟少分,即得饮食充足,随愿成就。四者,若众生共相斗争,起怨贼之想,念及袈裟,便生柔软悲心,无怨贼心。五者,若有兵甲斗讼难事,敬持袈裟少分,尊重供养,一切危难无能侵毁阻挠。 释迦牟尼佛时有位叔离比丘尼,生长者家,出生时身裹细软白布,出家后不久便证阿罗汉道。 阿难因此请示世尊:“叔离比丘尼,过去作何种功德,得此殊胜果报?”佛言:“过去毗婆尸佛时,有位妇人名檀腻伽,极为贫穷,夫妇二人仅有一块敝体之布。如果丈夫出门乞食,檀腻伽就裸身于家中;如果檀腻伽出门,则是丈夫裸身家中。 一天,有一位比丘行化经过,即为他们开示佛法,说明值佛世难,闻经法难,人身难得,以及悭贪、布施的果报。檀腻伽与其丈夫共议:我等过去因悭之故,致此贫穷,今生又将以何为后世的资粮?若今日不布施植福,未来不知沦落何方?于是,二人便将仅有的财产──这块平日赖以维生的布供养比丘。比丘为他们祝愿祈福后,便将此布恭敬供养毗婆尸佛。毗婆尸佛随即在供养僧众的国王百官前,说明这块布的来由,并赞叹道:‘今日的清净大施会,没有一样能胜过这块布的殊胜功德。’与会大众无不欢喜,并将自身严饰、璎珞、宝衣,送给檀腻伽夫妇。” 佛告诉阿难:“当时的贫妇檀腻伽,就是叔离比丘尼,由于过去以清净心供养三宝的功德,九十一劫中常有净白软布裹身而生,且因她发了闻法解脱的大愿,今生方得遇佛出家,成阿罗汉。因此,大众应勤精进闻法,布施植福。” 钵 ![]() 钵为僧众受食的容器。过去,印度外道缝叶为器,拱手受食,非是僧相福田之表;因此,佛制比丘以钵受食,异于外道。又佛听许比丘蓄二种钵,即瓦钵与铁钵,唯石钵为佛独用。 钵乃恒沙诸佛标帜,正表止贪之法,非为廊庙用器,凡受持者,皆当珍摄保重。 钵具六德:一、清净:纳清净食。二、容受:受食平等。三、俭约:节身时食。四、广普:广植众福。五、尊贵:佛钵崇贵。六、亘古:诸佛承传。《大般若经》:“尔时,世尊于师子座上,自敷尼师坛,结跏趺座……入等持王妙三摩地。” 具 ![]() 具,印度名为尼师坛,又称尼师但那,汉言敷具、坐具、随坐衣。昔时印度僧人在山林水边敷于地上,用以禅坐。传至中土后,以具为敬礼师长或自礼拜时敷展。 《戒坛图经》云:“尼师坛如塔之有基也,汝今受戒,即五分法身香之基也。”若出家行人,不受比丘(尼)大戒,则不得登尼师坛,亦难登圣者阶位。 锡杖 ![]() 《锡杖经》载,世尊告诸比丘:“汝等皆应受持锡杖,所以者何?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诸佛皆执持故。”又锡杖“彰显圣智,故名智杖;行功德本,故曰德杖。如是杖者,圣人之表式,贤士之明记,趣道法之正幢。” 永明延寿禅师日常以百八细行检校身口意三业,二六时中所见一切,无不虔心检责,以手执持锡杖当即至诚发愿:昼夜六时普为一切众生,受持锡杖。愿振此锡声,周遍法界,大作佛事。觉悟一切众生,离苦解脱。觉悟一切饥渴众生,口中悉是甘泉。觉悟一切虫兽,悉皆开道回避,皈命解脱! 中台禅寺传戒大会之锡杖,由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亲自指导设计。杖头部份,上为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,下为二股六环,二股合为一圆表大圆镜智,六环表菩萨广行六波罗门。上为小乘,下为大乘,巧喻佛法大小乘融合、悲智双运无碍之理,远合三世十方诸佛之无尽悲愿,庄严超伦。 敬施三衣、钵、具、锡杖之胜妙功德 一、身体匀直 二、见者欢喜 三、形色光润 四、端严无比 五、衣服鲜洁、卧具细软 六、福德圆满、身无尘垢 七、空无烦恼、具足善法 八、尊贵自在 九、命终升天 十、速证涅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