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早課都會禮拜「普賢十大願」,第五大願即是「隨喜功德」。隨喜,除了見人行善心生歡喜外,也可以助人行善,彼此都有無量的功德。
見到他人發心、甚至成就一件功德,都是值得自己學習的榜樣。我們以一顆歡喜之心讚歎他人利益大眾的行為,不僅能讓對方歡喜,感到溫暖,也可以為自己帶來無量的福報;或者,我們以具體行動來共同成就,更能展現眾志成城的力量。由此可見,我們的身、口、意都可以做到隨喜功德,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踐佛法;也唯有在生活中落實佛法,生命才會充滿希望與光明,人生才有正確的方向,不致在似是而非、甚至錯誤的觀念中隨波逐流。
佛法不離慈悲與智慧,見到他人有所成就,而不能起歡喜讚歎之心,不外乎是嫉妒心作祟,這不但使自己失去了智慧,更遮蔽了清淨的覺性。這種因嫉妒而引起的比較、得失之心,也會造成團體的不合與紛爭;對於自己而言,也欠缺了恢宏的氣度與學習的機會,日後的成就也就有限。
見他人行善而起的比較心、得失心、嫉妒心與排他心,都可以用慈悲與智慧來化解。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發心,協助他人成就善行,這就是慈悲心的展現;同樣地,在讚歎別人發心的過程中,也可以學習別人的心量、智慧與願力,不僅可以反省自己,亦可明瞭努力的方向。如果能起這樣的心念,又怎麼還會有比較、得失的負面情緒呢?
不能起隨喜之念的人,內心必然充滿慢心;因為慢心,所以對他人的行為容易產生嫉妒、甚至暗中破壞,造成彼此間的不和諧。對一間公司而言,這就是所謂的內耗,在不知不覺中喪失競爭力;對個人而言,必結來世惡果,日後必定悔不當初。所以,從慈悲與智慧的角度來看,若能對他人行善心生歡喜,進而效法力行,不僅能讓自己的胸襟更寬廣,人生的道路必然光明可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