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
文/見鍍法師


   自然界中有一種昆蟲叫蝜蝂,這種小蟲最大的特點就是好負重物,習慣在行進過程中,利用身上的吸嘴將遇到的東西放到自己的背上;即使揹的東西愈來愈重,已經壓得自己快喘不過氣,牠也不會停止這樣撿拾的動作。因為這樣的特性,蝜蝂最終會被自己背上的重物壓死。

   相信大家一定會想:「蝜蝂蟲怎麼這麼笨,只要把東西放下,不就可免於被重物壓死的命運?」蝜蝂蟲或許很笨,但這不就是一般眾生經常犯的毛病嗎?反觀我們自己,平常沈迷於人我是非中,貪著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行種種豪取巧奪,起無量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不就像蝜蝂蟲一樣嗎?因為不肯放下,所以產生無量無邊的煩惱;因為不肯放下,所以被束縛而得不到自在;因為不肯放下,所以不斷在六道中輪迴不已。

  蓮池大師講:「愛不重,不生娑婆。」因為有貪愛,不肯放下,所以惑不能斷,塵不可出。所謂「有一些些,還有一些些」,若在臨命終時,不能萬緣放下,堅住正念,一旦業緣現前,起一念瞋心、貪愛之心,最後也只能隨業流轉。

  「放下」對於修行人來說,尤其重要。因為出家修行本為了脫生死,契入菩提涅槃;進一步教導眾生,令其解脫無量生死苦。如果不能看破放下,則與一般俗人無異。宋朝芙蓉道楷禪師曾說:「夫出家者,為厭塵勞,求脫生死,休心息念,斷絕攀緣,故名出家。豈可以等閑利養,埋沒平生?直須兩頭撒開,中間放下,遇聲遇色,如石上栽花,見利見名如眼中著屑。」

  平常修行是如此,進入禪堂更要萬緣放下。要放下什麼呢?黃龍禪師明白告訴我們:「放下個四大五蘊,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識。」若是進入禪堂,猶諸多妄想,只是希冀磨磚成鏡。若能「狂心頓歇」,則是菩提入處。要狂心頓歇,則又需以萬緣放下為功。

  要如何放下呢?第一步就是要看破。所謂看破,就是要了知萬法都是因緣果報、緣起性空的道理,也就是「過去因,現在果;現在因,未來果」,一切禍福都是自作自受。然而,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,既是因緣和合所生,又有何不能放下的呢?

  憨山大師的<醒世歌>就勸誡我們:「榮華總是三更夢,富貴猶如九月霜。老病死生誰替得,酸甜苦辣自承當。一劑養神平胃散,兩重和氣瀉肝湯。生前徒費心千萬,死後空餘手一雙。悲歡離合朝朝鬧,富貴窮通日日忙。勸君切莫要爭強,百年混世戲文場,頃刻一聲鑼鼓歇,不知何處是家鄉?」

  放下的第二步就是在了知因緣果報、緣起性空的道理後,要進一步體認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」的道理,了解一切都是從這念心所變現出來,從而萬緣放下,堅住正念,安住中道實相。

  當然,就事上來說,初初修行時必然是善惡念夾雜,所以要以善法捨惡法;等善法成熟,最後連善法都要放下,也就是要「以捨捨善」,歸於無念,達到究竟的實相境界。

  其實,放下並不是放棄,而是更積極的提起。五代時期,彌勒菩薩以布袋和尚示現,當時有僧人問布袋和尚:「如何是祖師西來意?」布袋和尚即放下肩上背負的布袋,叉手站立。僧人進一步問:「還有別的嗎?」布袋和尚隨即拿起布袋扛在肩上走開。這段公案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,面對世事紛擾,乃至種種名聞利養,要能放得下、看得破;若是應負的責任,則需直下承擔,時時回光返照,照見本具心性。

  總而言之,我們生活於世上,因為執著、貪求,造成了無法出離的生死輪迴。想要離煩惱、得自在、獲解脫,就要學會放下。放下的第一步即是看破,了達諸法都是有因有果,一切都是緣起性空;進而透析心是萬法生成之因,如是思惟,自然能萬緣放下,不著有亦不著空,安住在實相上。此時,面對任何境界都能不為所動,還可以積極地提起,有所作為。如此的生活就是最有意義的生活,用來修行也必有成就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