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記錄了人們追求真善美的歷程,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。而佛教在雕刻、雕塑、書法、繪畫、文學的展現,更深刻融入中國悠久的文化中,為眾生開啟一扇美麗的藝術之窗,透過這扇窗,將親見萬德莊嚴的華藏世界,般若性海。

兩京禪風──從館藏大智禪師碑看唐代北宗禪史的發展

文/中台世界博物館館長 見諶法師



大智禪師碑拓本(碑陽)
圖1:大智禪師碑拓本(碑陽)  唐開元二十四年(736)

  館藏《大唐大智禪師碑》拓本,為西安碑林藏石重要名碑,亦名《義福禪師碑》,唐代開元二十四年(736)由弟子莊濟等人為其師義福禪師(658-736)所立,嚴挺之撰文,史惟則隸書及篆額,史子華刻字。此碑通高345公分,寬114公分,32行(圖1)。碑陰刻於開元二十九年(741),陽伯成撰文,史惟則隸書,並記捐石者劉同(圖2)。

  《大智禪師碑》記載義福禪師一生事蹟,《舊唐書》有傳附於〈大通神秀禪師傳〉後,師與大照普寂禪師同為神秀弟子,開元十年(722)京城道俗請住慈恩寺,十三年(725)隨駕赴東都洛陽,居福先寺,二十四年(736)於南龍興寺示寂,年七十九,諡號「大智禪師」。此碑為研究北宗禪史重要史料,據碑文所錄:「禪師法輪,始自天竺達摩,大教東流三百餘年,獨稱東山學門也。自可、璨、信、忍至大通,遞相印屬。大通之傳付者,河東普寂與禪師二人,即東山繼德,七代于茲矣。」可說明當時五祖以下傳神秀為東山學門六代,而不稱北宗;1普寂與義福為七代。據《舊唐書》所載:

  「初,弘忍與道信並住東山寺,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。神秀既師事弘忍,弘忍深器異之,謂曰:『吾度人多矣,至於懸解圓照,無先汝者。』……初,神秀同學僧慧能者,新州人也,與神秀行業相埒。弘忍卒後,慧能住韶州廣果寺。……神秀嘗奏則天,請追慧能赴都,慧能固辭。神秀又自作書重邀之。……天下乃散傳其道,謂神秀為北宗,慧能為南宗。」2

傳法寶紀
圖2:大智禪師碑拓本(碑陰) 唐開元二十九年(741)

  禪宗歷史在初期因文獻不足,歷代祖師也都以參禪為務,所謂「行無轍跡,動無彰記,法匠潛運,學徒默修。」住止行持大抵為後世學人追記,因此對於五祖以後,神秀大師一系傳承,除了《全唐文》所錄祖師行紀碑文、塔銘之外,《傳燈錄》及《僧傳》略無所記,致使神秀大師一系在北方弘傳概況,朦朧不清,近世以來敦煌所出文獻,如杜朏《傳法寶紀》及淨覺《楞伽師資記》對北宗禪史多所記錄,可一窺五祖之後禪法在北方弘傳梗概。

  中土禪宗自菩提達磨傳法以來,從北朝到隋,一脈孤傳,入唐以來,南北統一,佛教政策,奉教無南北,禪、義均弘,南北禪義逐漸融會開展,禪法迎來了弘揚的契機。據《續高僧傳》所載,四祖道信禪師(580-651),於隋開皇十二年(592)赴舒州皖公山禮三祖僧璨受禪法,時年十四。唐武德間(618-626),「蘄州道俗請度江北黃梅,縣眾造寺,依然山行。」居止破頭山(雙峰山),一住三十年,諸州道學,無遠不至。3此前,達磨一系禪僧及楞伽師多數以遊方參學為務,隨緣而住,水邊林下,近於雲水生活,居無定所。而四祖在雙峰一住三十年,且以「擇地開居,營宇立象」,墾地坐禪,此舉可以視為禪宗發展的重大轉變,為當時隋唐兵災之際,得以安僧度眾,禪法弘傳找到安身立命之法,也為將來禪宗奠定根基。如《傳法寶紀》所載:

  「是故,天竺達摩,褰裳導迷,息其言語,離其經論。旨微而徹,進捷而明。……是故慧可、僧璨□理得真,行無轍跡,動無彰記,法匠潛運,學徒默修。至夫道信,雖擇地開居,營宇玄(立)象,存沒有跡,旌榜有聞,……及忍、如、大通之世,則法門大啟。根機不擇,齊速念佛名,令淨心,密來自呈,當理與法,猶遞為秘重,曾不昌言。儻非其人,莫窺其奧。」4

傳法寶紀
圖3:傳法寶紀(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,Pelliot chinois
2364)

  四祖之後,五祖弘忍大師於黃梅憑墓山獨唱禪法,立東山法門。弘忍大師傳見於《壇經》、《續高僧傳》、《景德傳燈錄》等,然皆簡略。而據《傳法寶紀》所記:「釋弘忍,黃梅人,俗姓周氏……□諸經論,聞皆心契,既受付囑,令望所歸,裾屨湊□,□增其倍,十餘年間,道俗投學者,天下十八九,自□□禪匠,傳化乃莫之過。」5「及忍、如、大通之世,則法門大啟。」等語,「如」即嵩嶽法如禪師,「大通」即神秀大師。按杜胐《傳法寶紀》所記,傳法脈為「可、璨、信、忍、如、大通」(圖3)與《大智禪師碑》所記「可、璨、信、忍、大通」不同。而《楞伽師資記》及《大照禪師塔銘》對法脈之說同於《大智禪師碑》。

  據《大智禪師碑》記載,在義福禪師未親禮神秀大師之前,碑文中還提到二位北宗禪師之名,「於都(洛陽)福先寺師事胐法師,廣習大乘經論,區析義理,……時嵩嶽大師法如,演不思議要用,特生信重,夕惕不遑。既至而如公遷謝,悵然悲憤,追踐經行者久之。」朏法師,事蹟生平不見經傳,但據考證,「胐法師」極有可能為撰寫《傳法寶紀》作者杜胐出家後之尊稱。6而潞州法如禪師(638-689)為五祖弘忍門下成名最早的弟子,為東山法門打開嵩山一系的禪匠,但在禪宗史籍上卻不見其名。《楞伽師資記》引玄賾的《楞伽人法志》中記載,五祖弘忍下十大弟子:

  「如吾(弘忍)一生教人無數,好者並亡,後傳吾道者,只可十耳。我與神秀論《楞伽經》,玄理通快,必多利益。資州智詵、白松山劉主簿,兼有文性。……嵩山老安,深有道行。潞州法如、韶州慧能、揚州高麗僧智德,此並堪為人師,但一方人物。」7

  五祖十弟子的傳說,南宗的《歷代法寶記》及圭峰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皆載其事。五祖門下在中原行化者,不在少數,但以神秀一系最為隆盛,《祖堂集》以神秀、慧安、道明為北宗,附以法如、玄賾。而東山法門最早在北方開展者,首推嵩嶽法如,垂拱二年(686)法如於嵩山少林開演禪法,「學眾日廣,千里響會」。惜其年不永,於永昌元年(689)示寂,年五十二。臨終遺囑學眾「已後當往荊州玉泉寺秀禪師咨稟。」致使大智禪師投師無門,而大智禪師後來往禮玉泉神秀大師,當與法如禪師遺教啟發有關。

  關於大通玉泉神秀禪師(606-706)事蹟,在《大通禪師碑》及歷代傳記中記載較詳盡。師年四十六歲,至黃梅參禮五祖弘忍。歷六年,五祖稱「東山之法,盡在秀矣!」儀鳳年中(676-679),住當陽玉泉寺。已而法如禪師去世,「學徒不遠萬里,歸我法壇」。那時神秀住當陽玉泉寺東邊的度門寺,已然成為中原禪法的重鎮。久視元年(700)神秀禪師以九十五歲高齡徵赴入京,武則天執弟子禮,跏趺覲見,肩輿上殿,恩禮極隆。說法時,帝王分座,后妃臨席。神龍二年(706)示寂,年一百零一,賜諡「大通禪師」。

景賢禪師塔記
圖4:景賢禪師塔記(謙受堂提供)

  神秀大師之後,中宗、睿宗時期,五祖門下老安、玄賾相繼召請入京,神秀門下普寂、義福皆為國師,兩京禪法之盛,已達空前。神秀大師門下,據《傳燈錄》所載有十九人,但可考者僅四人,《師資記》所載為普寂、敬(景)賢(圖4)、義福及惠福。而真正有巨大影響的為普寂及義福,兩位禪師在玄宗朝皆受禮敬,開元十三年(725),義福禪師奉駕東都洛陽,普寂禪師留西京長安興唐寺,二十七年(739)示寂,後諡「大照禪師」,李邕撰有《大照禪師塔銘》。

景賢禪師塔記
圖5:龍門石窟看經寺洞(作者拍攝)

  北宗諸位禪師在京洛弘法,據《傳》所載,圓寂後也大都遷葬於洛陽龍門北崗及嵩嶽少室,著名的龍門東山看經寺洞(圖5),刻有西天二十九位諸祖法相,從迦葉尊者至達磨祖師西土禪宗譜系,看經寺洞的開窟極可能與北宗禪法在京洛弘揚有密切的關係。



注釋:

1.南北宗之名可能成於開元、天寶(713-756)之間,神會禪師北上之後,唐代澄觀(737-838)的《華嚴經隨疏演義鈔》、宗密(780-841)的《圓覺經略疏》已經稱為南北宗,館藏《慧堅禪師碑》亦稱:「詔與諸長老辯佛法邪正,定南北兩宗。」
2.後晉‧劉昫撰,《舊唐書》卷191(北京:中華書局,2000),第4冊,3476頁。
3.唐‧釋道宣撰,《續高僧傳》卷26。CBETA T2060
4.法藏敦煌文獻,杜胐《傳法寶紀》
https://gallica.bnf.fr/ark:/12148/btv1b83021335
5.杜胐《傳法寶紀》(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文獻,Pelliot chinois 3858)。
6.王書慶、楊富學,〈《傳法寶記》的作者及其禪學思想〉,《敦煌研究》2006年第五期。
7.關於五祖十弟子之說,亦見於《歷代法寶記》、宗密《圓覺經大疏鈔》。



單元首頁